材料分析題是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基本題型之一,該題型是要求學生閱讀理解淺顯的歷史文字資料和重要的歷史圖表,并利用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從目前云南中考歷史試題來看,該題型學生的得分率偏低,要提高學生在該題型上的得分率。教師要從七年級開始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實施材料教學,為學生解答材料解析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是量到質的一個蛻變的過程,考前準備得充分與否,直接決定了學生考試的最終結果。
例如:(2011年江蘇中考 ) 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一 觀察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
材料二 及秦孝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
請回答:
(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這些信息說明的問題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2分)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商君所為的歷史作用。(1分)
(4)據材料三分析導致商鞅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么?(1分)
此題選用中華書局七年級第七課“商鞅變法與秦統一六國”的內容作為設題材料,且用圖片、材料形式呈現,此來檢測學生對古代史知識的把握及思維能力的水平。七年級學生對什么是材料分析題不是很清楚,所以要對學生簡明材料分析的定義。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它的設計是在試題中引出一段或幾段材料,要求應試者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課文所體現的知識網絡,從提供的種種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試題中所提出的各個問題。材料分析題的結構通常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數段文字材料、圖片構成。第二部分即設問部分,是根據材料相應提出若干相關問題,要求學生解答。針對本題,材料一是圖片,材料二、三是文字材料,屬于提示部分,回答四個小問是屬于設問部分,完整地構成材料分析題。七年級學生在做本題,大部分同學是解答不完整,也有部分同學直接放棄解答,處于似懂非懂的作答狀態,最后導致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都是學生答題方法和技巧有所欠缺,那么如何有效解答材料分析題呢?學生可從四方面入手:
1.閱讀理解材料和圖片
瞻前顧后,通讀材料,建立與所學歷史課本知識的聯系。做到宏觀的理解與確定中心相結合。通讀圖片和材料(包括材料的出處)后,可確定圖片是講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后兩段材料的中心是講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商鞅變法的得失??梢哉n本“商鞅變法與秦統一六國”這部分內容掛鉤。
2.精讀設問部分
體會命題意圖,注意限定范圍,把握解題方向。從要求回答的四問中,可體會出第(1)問命題意圖是考察學生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且限定范圍是從“兩幅圖的信息是什么” “圖片信息說明什么”兩方面,而第第(4)問則是第(3)問的延伸,是綜合第(3)問情況后作出的結論,從中可把握第(4)問的解題方向,結論應以商鞅變法的得與失的認識結果來答。
3.進行材料整理
抓住中心問題,帶著問題再讀圖片和材料,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首先是抓住第一問的題目,兩幅圖的信息是什么和圖片信息說明什么這一中心問題,再從圖片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左圖是幾件鐵制農具,右圖是穿有鼻環的牛尊,由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廣泛使用,對比春秋以前的石器、銅器等明顯有了很大的進步。其次是抓住材料二題目關鍵詞是屬于什么事件和是什么措施,再去讀材料二。材料中“秦孝公”,“商君”可知材料反映是商鞅變法,由“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說明了商鞅變法的措施。材料中的“傾鄰國而雄諸侯”體現了改革的巨大作用。最后是抓住材料三的題目關鍵眼“商鞅悲慘結局”,再去讀材料三提供兩個有效信息,一是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二是秦惠
4.組織文字回答
按問作答,材料為主,所學為輔。根據題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問作答,從歷史課本找出事實論據,邏輯嚴謹。
答案:(1)信息: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出現并推廣。
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
(2)事件:商鞅變法。措施:廢井田制;獎勵耕戰;獎勵軍功;重視農業。
(3)作用:“傾鄰國而雄諸侯”。
(4)原因:守舊貴族的反對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材料分析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奏效,要求學生平時加強語文功底,認真閱讀材料,弄懂材料的意思;注意審清題意,理解命題意圖;對材料中歷史事實和主觀見解進行分析,再結合歷史教材中學過的相關知識,最后準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