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明清時期
本單元講述1368年—1840年前的中國古代歷史,安排10課。在七年級上、下冊的七個單元中,課題數以本單元最多。如此安排的理由,可用一位歷史研究者以下論述來說明:“清朝作為中國傳統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承載著由古及今的厚重歷史,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大多由清朝演化延伸而來,以故,要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離不開對清朝歷史的研讀?!保▌L云:《理論與方法的推陳出新:清史研究三十年》,《史學月刊》2013年第1期)
第13課 明朝的統治
(一)本課內容與實驗本基本一樣。
(二)本冊第1課講隋朝創立科舉制、第6課講北宋科舉制度日趨完備,本課講明朝“八股取土”(科舉負面影響凸顯),以上內容勾勒了這一制度演變的輪廓。
第14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一)本課有“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占據澳門和荷蘭侵略臺灣”三目。第1目內容與實驗本一致,第3目為選學。
(二)關于“戚繼光抗倭”一目
1、正文和注解用史實說明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強調明朝很重視該地區的防務。
2、肯定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3、稱岳飛為民族英雄和稱戚繼光為民族英雄表明,與實驗本相比,本書對“民族英雄”這一概念的理解發生變化,亦即民族英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擴大了。
第15課 長城和北京城
(一)長城
1、七上第7、11、12、16課都涉及長城,但未具體講,本課第1目長城越千年,有補講之意。
2、現存長城主要是明長城,故安排一目專門講授。
3、“長城史”已成為一門專門學問,本教材(上下冊)實際上已列出了長城史的要點。
(二)北京城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了解首都、熱愛首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七年級上下冊涉及北京歷史的地方已不少,這些內容是北京史的要點。本課第2目重點講明代北京城的建筑。明代北京城是今日北京城的基礎。
第16課 明朝的科學巨著
(一)《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的共同特點
三部書都是總結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巨著
(二)《農政全書》的特色
既是對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的全面總結,又吸納了西方近代農業的一些技術,具有一些近代色彩。在明代高官中、在中國古代科學家中,徐光啟堪稱“另類”。他熱愛農業、長期鉆研農學。他與西方傳教士關系密切,信仰基督教。
第17課 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一)本書堅持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史觀認識中國古代的階級關系、階級斗爭和農民起義。講了秦末、新莽末、東漢末、唐末、元末、明末農民起義,但詳講的只有秦末、明末兩次。
(二)本課講述李自成起義的全過程,強調起義“推翻”了明王朝
第18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極端強化
(一)清朝建立的時間與性質
1、清朝建立的時間,主要說法有1636年、1644年兩說,本課講清了建立的具體過程,但回避了爭論。
2、2011年版課標中國古代史模塊內容概述中有“中國封建社會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逐漸解體”一語,故本課明確說“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二)軍機處與決策的關系
軍機處有沒有、有多大的決策權,史學界有爭議,本課采用主流觀點,強調它是皇帝行使大權的“工具”,將其設立作為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主要表現。
第19課 清朝前期的興盛
(一)關于資本主義萌芽
以往講明清經濟發展,都要講手工工場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此問題近年史學界爭論很大,加之考慮七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本課回避了此問題。
(二)“乾隆盛世”起點
史學界說法不一,本課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說。其理由是,這年設置臺灣府,東南安寧(參見本書P114);設四海關對外開放(參見P122);耕地增長(見P106),等等。
第20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一)關于民族英雄
本課高度贊譽民族英雄鄭成功。至此本冊共稱三人,即岳飛、戚繼光和鄭成功為民族英雄。戚、鄭二人同屬反對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
(二)《清朝前期的疆域和政區圖》(1820年)
1、此圖極其重要。
2、此圖提供了很多很重要的歷史信息。
3、此圖對臺灣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的標注,遠詳于以往同類地圖。
4、此圖標明清朝疆域“四至”。(實際講了“八至”)
5、講中國近代政區、疆域的變化,實以此圖為基準。
主題活動 演講會——新疆、西藏、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一)可增加“南海諸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內容。
(二)可使用新疆、西藏、臺灣、南海諸島是“中國固有領土”這一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