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統一》教學設計
王浪花 巴蜀中學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1、了解秦統一六國的基本情況,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都城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2、理解秦統一中國的意義及鞏固統一各項措施的作用。
3、了解秦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動手制作戰國時期各國的不同形狀貨幣,掌握歷史事物的模仿制作法,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及了解。
2、通過情景模擬——秦統一后征收賦稅情景,培養學生于具體歷史場景中,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展示秦統一六國的歷史過程,讓學生認識到統一乃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學生討論及思考統一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統一的重要作用,及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從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
2、通過對統一的理解,讓學生認識統一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產生感情共鳴。
3、通過課堂小結,即在視頻、音樂背景下,教師用自己的語言,有感情地對課堂內容以總結,其中著重描述秦始皇統一對中國的影響,從而讓學生感情升華,內心產生對統一的擁護,及為當前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的情感。
教學重點:
秦的統一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
秦王朝的性質與特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容;度量衡的統一。
課型:新課
教學方法
1、教法:講授法、互動法、情景教學法、啟發教學法。
2、學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1、教師課前準備:多途徑查找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準備:課前預習、課外閱讀、分小組分別制作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在預備鈴拉響之后,向學生播放《秦王掃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畫面和李白《古風》詩句,即歌曲的歌詞,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前感受到“掃六合”的氣氛,產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好奇心,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上課鈴拉響之后,起立,進入新課。)(3分鐘)
導入新課:(1分鐘)
剛才大家在音樂里聽到的歌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蹦窃谔拼笤娙死畎坠P下這位“掃六合”、“決浮云”的是何許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編、導及演出了一幕幕宏偉的、并彪炳千秋的偉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他的偉績。
即第9課——《秦朝的統一》。
(課件顯示課本標題;第9課、秦朝的統一)。
學習新課:
我們這節課的標題是“秦朝的統一”,那么我們就要圍繞“統一”,了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
(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好,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6分鐘)
戰國末年,秦國已經具備了掃除六國、統一天下的時機及條件,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下秦國具備哪些統一天下的條件。
1、條件(課件顯示)——根據時間情況,可以簡略講解
首先從秦國來看,商鞅變法是重點,它奠定了秦國雄厚實力的基礎。變法后的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力量都得到了發展,從而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同時,秦國使用了正確的外交策略,在以前“連橫”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套“遠交近攻”的策略,即先打敗及削弱靠它最近的國家,如韓國、魏國,而暫時對東部較遠國家姿態友好,并用大量金錢財寶賄賂其豪臣,從內部對它們以瓦解。
其次,從六國及社會發展來看,六個國家不團結,被秦國各個擊破。而在七雄爭奪土地、人口的漫天戰爭中,人民忍受的是難以言說的痛苦和災難。因此,渴望和平、統一,結束分裂、割據是人民的心聲,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那么,毫無疑問,滅六國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國的肩上。而此時,秦
(副板書: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秦王嬴政)
(簡要講解嬴政事跡)嬴政,姓嬴名政。13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由于年齡小,由仲父呂不韋輔政。22歲親政后,發現宦官嫪毐和相國呂不韋的權力很大,于是以果敢的膽量一舉殲滅了兩個集團,殺死了嫪毐,免除了呂不韋的職務。之后,任用李斯、王翦等一方面繼續沿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另一方面,以非凡的氣魄,大刀闊斧地進行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即嬴政29歲那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他39歲那年結束,他用了僅僅十年的時間便將六國掃平統一了。
下面我們就看看他完成統一的這個過程。
2、過程(課件顯示)
通過剛才我們對他們“遠交近攻”策略的了解,大家想想,秦國將首先滅掉哪個國家?……是的,離它最近、實力又較小的韓國。
(在學生回答時,點擊課件顯示《戰國形勢圖》,并按順序刪除六國的名稱及時間,最后用散開式放大“秦”字,再從左嵌入“公元前221年”,并點擊都城咸陽。通過形象的畫面以加深學生對掃滅六國過程的印象。)
教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六國統一了,時間:公元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后,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定都咸陽。秦王嬴政登上了統一國家的最高寶座。
現在大家翻到52頁,看看秦朝的疆域圖,我們了解它的東西南北的“四至”:東到“東?!?,西到“隴西”,即今天甘肅境內,北到“長城”或“陰山”,南到“南?!保ㄔ谄聊簧巷@示出來)。
3、時間:公元前221年(咸陽)(課件顯示)
4、意義(課件顯示)
那么統一之后有意義嗎?……(學生答:有)是的,有,而且是大大的有。大家和同桌討論及思考下有什么意義。
(叫一學生回答一下)
第一、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師:請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那么,我們再切身想一想,大家是愿意生活在戰亂紛爭的時代呢,還是愿意生活在和平統一的時代?毫無疑問,和平時代。)
第二、統一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秦的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此點為增加內容,目的在于讓學生產生歷史情感)。
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難。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戰爭,終于在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擺在秦王嬴政面前的還有更艱巨的的任務,那便是如何鞏固統一,因為統一后疆域廣闊,情況復雜,各國殘余的貴族勢力還念念不忘恢復舊土。為此,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的問題。那么,秦王嬴政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 (停頓一會,讓學生思考一下)
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將從社會的各個方面以鞏固國家,如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接下來,我們便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作為。
(顯示:政治措施、經濟措施、文化措施)
首先,我們看政治方面。
二、鞏固統一(課件顯示)(29分鐘)
1、政治措施(課件顯示)(15分鐘)
秦王打下了江山,成為了統一的秦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內心喜悅啊,覺得自己創下的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前所未有的偉業,于是,他要通過各種措施來證明他的偉大,他的崇高。
(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
首先,從稱號著手。他覺得稱王已經不能顯示他的威嚴了,他說:“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庇谑?,他召集大臣們商議。
那大家想想:秦王最終選擇的是何稱號?(讓學生議一議,然后齊答)
是的,選擇的是“皇帝”這個稱號。為什么呢?因為秦王嬴政認為他“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于是把前人用過的最尊貴的稱號“皇”和“帝”結合起來,號稱“皇帝”,從此,便有了一個新詞,一個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皇帝”,這個稱號將最高統治者神化及圣化了,他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滅亡。嬴政自稱“始皇帝”,因為他不僅要自己當皇帝,而且要讓他的子孫世世代代永遠當皇帝,第一代稱“始皇帝”,后代依次稱二世、三世,以至于千萬世。
伴隨“皇帝”的產生,還有一些列的制度生成,如,皇帝自己稱自己為“朕”,大臣們稱皇帝為“陛下”,皇帝下命令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證明一點: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物將由他一人決定(這是皇帝制度的第一個方面,請在書上作下重點符號)。
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但全國的事這么多,皇帝一個人管得了嗎?……(學生回答:管不了)那怎么辦呢?…… (生:找幫手) 是的,他必須要有自己的幫手,有自己的左膀右臂來輔助自己。那大家想想,他將在中央設置什么職務?或者你是秦始皇,你打算設置什么職務來管理國家的方方面面呢?……(讓學生討論下,然后叫小組派出代表回答)
(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經過考慮,秦始皇準備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看看他們分別管理什么?……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員,都由皇帝任命,并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有人幫著始皇管理中央了,那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圍繞地方究竟應該實行什么制度,中央的朝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大家看看51頁的小字部分,我找同學分角色朗讀下(學生朗讀)。
好,現在大
我們記住幾個特別的“郡”:最北邊的是“遼東郡”,最南邊的是“象郡”,最西邊的是“隴西郡”。而我們重慶當時屬于“巴郡”,四川成都帶屬于“蜀郡”。
接下來,我們看看51頁旁邊有“議議”,問我們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那我們想想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來分析整個國家行政機構的特點(對照課件):首先,皇帝有絕對的權力,也就是說,從決策到行政、軍政、財政等大權,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他集國家的權力于一身。那么,這樣一種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我們把它叫做“專制主義”政體,它與民主政體相對立。
其次,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獨立性強不強???……不強,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它都要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書上說了一句話: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并且,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命令。這個“絕對”就體現了自下而上的集權特征。所以,我們把這種地方受制于中央的管理體制叫“中央集權”。
過渡:政治制度建立了,國家要正常運行,還需要有“資金”啊,于是賦稅征收等提上了日程。
現在,大家將你們制作的或搜集的戰國時期各國錢幣拿出來,大家現在就相當于原各國子民了,我派一位“大臣”到各地方來收稅。
(情景設置:一學生以“大臣”的身份收上大家準備好的錢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及半兩錢等,然后上來匯報:“報告長官,各個地方的錢幣都不一樣,換算起來極為麻煩,您看,我們收稅存在有極大困難。百姓們也常常因為錢幣不一樣,貿易交換不能正常進行。而且下官還發現每個國家的度量衡也不一樣,買賣和征稅困難重重。下官覺得應該將這件事稟告皇上,將貨幣及度量衡統一,才能更好達到我們大秦國的統一?!睅煷穑骸按搜约词?,馬上本官就稟告皇上?!保?SPAN lang=EN-US>2分鐘)
經研究決定,秦始皇鞏固統一的經濟措施出臺。
2、經濟措施(課件顯示)(8分鐘)
(1)統一貨幣(課件展示)
戰國時期,各國貨幣都不盡相同。韓、趙、魏通行的是布幣,齊、燕通行的是刀幣,楚國通行的蟻鼻錢,秦國用的是外圓內方的秦半兩。秦統一六國初期,各國貨幣仍在繼續流通,這就給人民帶來了不同貨幣間兌換的極為麻煩的現實問題,于是,統一貨幣勢在必行。那么,那一種貨幣將成為統一國家的貨幣呢?……當然是原來秦國使用的“秦半兩”,除了它是秦國曾經使用過的貨幣外,還有另外的原因,如它更便于攜帶,不會“脫穎而出”;另外,它外圓內方,符合中國人的觀念。
(逐次投影戰國時期貨幣圖片,及展示同學們制作的貨幣。)
(2)統一度量衡(課件展示)
度量衡是指度制、量制、衡制的總稱。度是指計量長度的器具,如“尺、丈”;量是指計量容量的器具,如“斗、升”;衡是指計量重量的器具,如“秤”,?!扒靥樟俊本褪且粋€計量容量的量器,“秦‘八斤’銅權”就是一個衡器。
而當時各諸侯國度量衡的標準都不一樣。如戰國時期有四把銅尺流傳到了今天,我們發現,其中1尺最長的是23、1厘米,最短的是22、3厘米。那想想,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買布,能要到一樣長度的布嗎?……這里就有一個故事:戰國時,有個秦國人在國內做了一條長裙。她去齊國旅游的時候又叫齊國的裁縫做同樣尺寸的裙子,取貨時發現,竟然是超短裙!所以,統一度量衡很有必要。于是,秦始皇便規定以原來秦國的度量衡制度作為統一標準在全國使用。
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都是使“度同制”的體現。
過渡:接著,還有一樣東西需要即時統一,那就是文字,它屬于文化措施。
3、文化措施——統一文字(課件顯示)(4分鐘)
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請看屏幕上的“馬”和“安”字,書上53頁也有,看看有多少種寫法? 有七種寫法?!榜R”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那大家想想: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嗎?……(學生答:看不懂,不利于交流)正因為這樣,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把簡化了的字體——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請看屏幕,小篆很漂亮,寫小篆就像畫畫一樣,要寫好,很慢、很難,于是,后來,一種更方便、更簡潔的文字——隸書便慢慢流行開來。了解統一后的這兩種字體便是。
除了統一文字這方面的文化措施外,還有別的文化措施,如“焚書坑儒”,它將在下節課學習,所以這里就不詳解了。
下來之后,大家便思考下:統一貨幣、度量衡及文字有何作用。下節課我讓同學起來談談,與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這節課的重點便是:秦的統一過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方方面面措施及作用。
學習測評:
1、秦統一全國的時間是( B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2、試分析秦統一全國的主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1)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2)戰國后期,尤其是長平之戰后秦國的優勢進一步確立。
(3)秦王政的才能及正確的統一策略的制定和實施。
客觀原因:(1)戰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2)人民渴望統一、要求和支持統一。
(3)東方六國不團結。
(4)六國統治集團為秦的策略說瓦解。
3、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第一、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第二、統一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秦的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
心得與疑問:如果你是生活于秦統一時代的人,你通過了解秦始皇統一的具體措施,即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措施,有何感受?(讓學生先在書上寫,然后叫兩個學生起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據具體上課時間確定其時間)
小結:(配上展現秦始皇統一六國及鞏固天下的畫面視頻和音樂,教師充滿感情誦讀)(2分種)
二千二百年前的中國,
很長一段時間,
是一個諸侯林立、紛爭四起的世界。
列國之間獨立、封閉、割據,
他們有自己各自的文字、各自的貨幣。
后來,秦始皇帝橫空出世,
他憑借強大的國家實力,
驅動萬乘戰車,統率萬千兵馬,
踏平了列國間的關隘,
構筑起了統一的長城。
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也是最最偉大的一次統一!
它不僅是地域的統一,
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一。
度同制,書同文。
從此之后,
雖分就必合、合就必分,
但統一成為中華大地上的主色調,
而分裂、戰爭僅僅是歷史簡短的小插曲。
后世的我們,
要感謝這位千古一帝,這位萬世祖龍。
感謝他為我們開創了統一的先河,
感謝他為我們樹立了統一的楷模!
也愿我們在座的各位,
為我們今天祖國的統一作出自己的貢獻。
板書設計: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
1、條件
2、過程
3、時間
4、意義
二、
1、政治措施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
2、經濟措施 (1)統一貨幣 “度同制”
(2)統一度量衡
3、文化措施:統一文字 “書同文”
三、心得與疑問
自我介紹教學設計構想:
首先,在正式上課之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注意力、好奇心及興趣感,從而讓他們提前進入到探求知識的學習狀態中,以利于學生在上課后有更佳的的狀態及更豐的收獲。所采用的方法是:在預備鈴拉響之后,便向學生播放《秦王掃六合》的歌曲(電視劇《秦始皇》主題曲,韓磊唱),并配以秦王的圖片及動感的歌詞,即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歌曲雄渾、剛勁,很有震撼力,相對于語言表述來說,有更好的效果。當正式上課鈴拉響之后,便以《古風》中的詩句作導進入課程,自然、順暢。
其次,仔細研讀教材、整合教材,將教材中的知識點理出線索及邏輯。教材將全課內容分為了三大點:“秦王掃六合”、“皇帝制度的建立”和“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那么,經分析后,本人認為包含的內容主要是兩方面,即“完成統一”和“鞏固統一”,其中,“秦王掃六合”就屬于“完成統一”的內容,而“鞏固統一”包含有三方面:政治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經濟措施——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措施——統一文字。經這樣一整合,線索清晰明了,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容易了。
再次,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必須讓他們都能參與進課堂學習中來。但同時,這課的學習容量本來較多,而且都較重要,一課時的時間對于講解如此多容量的課程來說,是比較緊張的。針對兩方面的情況,故在課上主要設計了兩個活動:1、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教材51頁“地方行政制度確立前秦朝中央朝臣的爭辯”內容;2、讓學生課下分小組制作戰國各國貨幣,課上便以“情景模擬”的形式呈現出來,即讓班上的“財政大臣”以收稅的方式將大家制作的貨幣收上講臺展示,并匯報收稅過程中的體會。這兩個活動精巧,耗時少,對于整堂課的完整講解,不會帶來多大影響,但同時,卻讓學生都能參與進課堂,都能有切身之感,效果不會差。
最后,課堂小結以視頻、音樂及教師深情朗誦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出。歷史教學是需要美的,歷史教學也是需要感情和激情的,通過此小結,學生不僅能更好理解課程內容,同時相信學生也能夠感受到視覺、聽覺及精神的震撼,三者相加,效果可想而知。當下課鈴拉響之后,學生都還沉浸于其中,我想這就是效果佳的體現。
后記:這是本人——一位年輕教師的第一次公開課教學設計。通過上課情況來看,效果是較好的,聽課的老師們都給予了肯定。在此,希望編輯老師給以指正及點評,本人將虛心接受,并不斷改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