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重慶市重慶一中歷史教研組王偉民)
【 課標要求 】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 教學目標 】
一、識記與理解
知道內遷的五個少數民族名稱,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的探究,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孝文帝遷都相關史料的學習 和遷都原因的探究 ,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論從史出以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識讀“學習漢族風俗文化”相關圖表,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圖表的能力;
4、通過學生分小組的“體驗歷史”活動,來培養學生體驗歷史和語言表達能力;
5、通過小組討論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正確評價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少數民族的內遷,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趨勢,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從而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2、學習孝文帝銳意改革的史實,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意識,深化改革意識;
3、介紹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學習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實,使學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諧美。
【 重點難點 】
一、重點:“遷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二、難點: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和評價
【 授課類型 】新課
【 教學時間 】1 課時
【 教具(媒體) 】《千古帝王》視頻,《敕勒歌》視頻,鮮卑族的發展過程,鮮卑族、漢族生產生活的圖片,“朕為天子…… ”史料等。
【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 :
上課之前放《敕樂歌》的音樂視頻(讓同學們感受少數民族風情,創設情境)。 上課,同學們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是一首關于少數民族風情的民歌——《敕勒歌》,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點, 關于民族差異,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請看視頻 (放《兩個孩子的故事》的視頻)。同學們想想,這視頻里講的 長城內的“孩子”是指哪個民族,而長城外的呢?
生:
漢族、北方少數民族, (點出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PPT) 長城內的指的是漢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數民族, 那他們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點呢?
生:
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漢族居于中原,少數民族散居邊地的格局。我們學過中原的漢族與北方的少數民族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 ,而且一直處于對立斗爭的狀態。但公元5世紀的時候,中原的漢族與北方的少數民族攜手了,讓兩者攜手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點擊上課標題 第16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剛才我們說到,漢族居于中原,而北方少數民族居于北方邊地, 但從東漢末年起,北方的少數民族卻紛紛南遷, (點擊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圖) 。同學們看看,在這些北方少數民族中,哪幾個少數民族最為典型?
生:(估計有兩個讀音讀不出)
有幾個???
五個,分別是?
生:
匈奴、鮮卑、氐、羯和羌,好,大家寫一下,把這五個少數民族寫在93面右邊的‘寫寫’那里并把讀音標上。少數民族的內遷表明這個時候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開始融合了。
1、 少數民族的內遷
請問大家,到北朝時,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里面哪個影響最大?
生:鮮卑
準確地說是“拓拔鮮卑”
2、 拓跋鮮卑的興起
呃,“北朝”是處于哪個歷史時期呢?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最近學習的歷史朝代 (“歷史的更替”PPT,著重書上的那個表,北魏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朝代) 。 在北朝時,拓跋鮮卑影響最大,哪拓跋鮮卑是如何起來的呢? 大家先仔細閱讀下課文94面最頂上的小字部分,找出拓拔鮮卑的起源地和在興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時間?
生: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興安嶺北麓的 一個洞穴——嘎仙洞中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的文字證明拓拔鮮卑是起源于東北大興安嶺北麓,開始過著游牧生活。386年,拓拔珪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后定都平城 (點擊北魏疆域圖PPT) 。 這個在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又會如何去治理這個剛剛統一的北方呢? 北魏在統一北方后,仍然采用其原來在游牧生活中的落后制度來統治這個農耕為主的北方,哪效果如何呢?大家看下面一段材料 (點擊民族壓迫的材料PPT) ,大家想一想,這則材料反映了北魏當時社會中的什么問題?
生:
看來用落后的制度來統治先進中原農耕地區的效果是很差的,這導致了以民族矛盾為主的社會矛盾在北魏初期十分激化。
3、 社會矛盾的激化
北魏統一了北方,北方出現了了民族融合的趨勢,但鮮卑落后的統治制度卻激起了社會的矛盾,使整個北魏的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這個時候,北魏第六代皇帝北魏孝文帝來到了歷史的前臺。 (點擊孝文帝介紹的PPT) 孝文帝叫做拓拔宏,年僅五歲的他就繼承皇位,24歲時開始親政,開始實行改革。一個對歷史有著貢獻的歷史人物,之所以能載入史冊,那是因為他能在他所在的歷史環境中,發揮自己的才智,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哪在這樣嚴峻的歷史背景下,孝文帝是如何做的呢?大家迅速閱讀94至95面的正文部分,歸納出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生:(教學生學會歸納大意)
下面我們先看第一條 學習漢族先進的政治和經濟制度。
1、學習漢族先進的政治和經濟制度
上面背景中我們學到,從馬背上得天下的北魏不可能用落后的制度來管理這個文化先進的黃河流域。所以他要改變自己的統治制度,這個時候他向誰學習了呢?
生:漢族
的確,這個時候的鮮卑只能向發展程度比自己高的漢族來學習政治和經濟制度。具體哪些,大家可以看到94面的最底下的小子部分——三長制、均田制和俸祿制。 在向漢族學習先進的制度后,公元494年,孝文帝實施了當時最具爭議的 改革措施——(遷移都城)。
2、 遷移都城——從平城到洛陽
大家看看是從哪里遷到哪里?
生:平城到洛陽
好大家在地圖上先把這兩個地方圈下來,看看與黃河的關系啊,我們都知道,遷都是一件對于國家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大家結合課文95面第一段小字部分內容,以及閱讀PPT上這兩段段材料,思考下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點出遷都材料PPT)
生:(教學生分析史料、雙方面考慮問題的能力。注意引導,這個 “蠕蠕”之名源由 北魏太武帝 拓跋燾,他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所以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
平城在現在的山西大同,偏據塞北,農業不發達,同時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更為重要的是平城中鮮卑守舊勢力很大;另外,由于洛陽在當時是文化、政治的中心,之前曾有四個朝代定都于此。所以可以這樣說:平城經濟不發達、軍事不安全、政治不開化。而洛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494年,孝文帝利用計策遷都洛陽。
遷都來到這個漢文化高度發達的洛陽,孝文帝隨后就采取了“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風俗”的措施 (點擊第三條措施按鈕) 。
3、 大力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
同學們先看下面幾則圖表,猜猜他們分別反映了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風俗的哪些措施? (點擊展示圖)
生:
分別是改漢姓,孝文帝帶頭把自己的拓拔姓改為元姓,所以孝文帝拓拔宏又叫元宏。所以大家看以看出現在我們很多漢族人就是從鮮卑轉變而來。如你們班有姓劉的,有可能就是鮮卑人,在改革之前,你就有可能叫做“獨孤××”,好有氣勢啊。再看這個,這是“學漢語”,大家看到“史海拾貝”,“敕樂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少數民族民族轉化為漢語保存下來的。這個呢,大家注意前面的胡服和這里的衣服,說明少數民族學穿漢服。這個就說明是學寫漢字了。
可以說,北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帶來了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現在大家體驗一下歷史。假如你們是當時孝文帝改革時期的洛陽城中鮮卑人,改革后,你們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可能有哪些變化?如果是漢族人呢?下面分小組討論:第一組討論鮮卑人,第二組討論漢族人,第三族準備總結 (點擊“體驗歷史PPT)
生 : 結合課文96面的內容 。 輕音樂響起(注意具體引導——吃穿住行和生產、語言和文字)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好,剛才同學們說到了許許多多方面的變化,現在第三組同學能不能把剛才兩組同學的回答概括為兩個大的方面的北影響?
生:(注意引導)
1、 一個方面是北方少數民族向漢族的學習,即少數民族的漢化;
2、 一個是 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生產經驗和生活習慣。
所以說這是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相互學習和交流。哪歸納成一句總結的話就是:
生:
加速了黃河流域 民族大融合 的進程。 但大家注意,這個學習是以誰學習誰為主導???
生:
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為主導,因為漢族的先進文化更有吸引力。 我們學習完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哪我們應如何來評價孝文帝改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 點擊評價的PPT ,引出兩種不同觀點的評價 )。 有贊 揚 改革的 ,有批評的,你贊同哪點呢?
生: (引導)
(點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對于孝文帝改革,評價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我們要記住的是,評價要以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的發展為標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雖然一定程度上對鮮卑族本身造成了民族特質的喪失,但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高度肯定其價值。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們感受得到,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國家富強了、人們富裕了,中華民族強大了,所以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改革開放是成功的。
今天我們主要內容就學到這里?,F在我們來小結下今天所學的內容 (點擊小結PPT)
我們首先學到的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的背景下,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他采取的措施分別是?
生: (點擊措施)
的確,通過學習漢族先進制度、遷都洛陽和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風俗等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又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生: (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學完每這段歷史,大家想必有眾多自己對歷史感悟和理解,那北魏孝文帝改革這段歷史又告訴我們什么呢? ( 點擊“心得與疑問”PPT)
生:(靈活處理,有時間就學生講,沒時間就老師自己放總結視頻)
每個人對歷史都有自己的理解,下面老師讀讀自己關于孝文帝改革的感悟。(放視頻)
公元3---5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國家分裂、戰爭頻繁的世界。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那里有太多歷史的無奈。
在那個黑暗的歷史時期,南方經濟的開發和北方經濟的融合,猶如黑夜中的兩道曙光,給歷史帶來了希望。
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大總結。
孝文帝,一位勇于改革的千古名帝,他不夜郎自大、因循守舊;他虛心學習、潛心漢化。
于是,他讓自己的民族推行漢制、遷都洛陽,改漢姓、說漢語、寫漢字、穿漢服,主動地接受了先進的漢族文明。
他打破了民族間的隔絕,他讓長城內外的孩子有了歷史上珍貴的“攜手”,有了民族的“攜手”,于是便有了民族的了解、民族的融合、民族的共同進步。
一部中華文明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中華各民族改革發展的歷史!愿我們牢記這位鮮卑族的改革家,也愿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繁榮昌盛。
課后總結:
《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課可以說是一節看似簡單但卻復雜的課。簡單是指這一課的線索比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但就是這么一節看似簡單的課卻比較難上,那是因為:第一,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學習少數民族和漢族關系的內容;第二,這一時期歷史更替頻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學生缺乏一定的歷史背景知識;第三,這一課又是第四主題的最后一課,有總結性的意義。這一課的關鍵詞是“民族融合”和“改革”,圍繞這兩個關鍵詞,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上做了一下幾點創新:
1、大膽地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做了自己的設計:按《教師教學用書》的設計,這節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響”,難點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內容(如新制度)”。但根據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這一節課的重點是 “遷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響。難點是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和評價。因為《教師教學用書》的重點太過于廣泛,就變成沒有重點,而措施中的新制度對于初一學生而言太過于復雜,只需點明即可,不應是重點。而設計“遷移都城”為重點是因為其在改革中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性和教材中豐富的小字材料可以利用。
2、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這節課的線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那如何來處理教材“少數民族內遷”這一目的內容呢?從知識的角度上看,這一目其實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藉此,本人就把這一目內容與“改革”的具體背景合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精心設計,突破難點和重點:為突破“遷移都城”這一措施中的重點,本人安排了一個材料分析的問題,來解決遷都原因問題。關鍵是在教材上的材料外,假如一些補充史料,通過平城和洛陽的對比,使學生養成論從史出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為突破“孝文帝改革影響”這一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很難理解“融合”一詞真正內涵的現象,特設計了“體驗歷史”這一環節,從具體的交流出發,結合充足的資料,讓學生切身體驗孝文帝改革所帶來的生活、生產等方面的變化,由此再來歸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利于學生理解。
4、充分利用視頻材料:歷史課堂利用視頻資料不是目的,目的是視頻資料能促使教學目標的更好實現。為此,本人,精心制作和選擇了三段視頻資料:一個是開頭的《敕勒歌》,為創設課堂氛圍;一段是導入中關于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關系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的視頻,精辟簡潔地對兩者的關系作一宏觀的描述,使學生有初步的認識;第三段是最后本人制作的一段總結性的視頻,這不僅是知識上這節課的總結,也是第四主題內容的總結,同是更是對學生情感的一種激化和升華。
5、注重學生能力與方法的培養: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的歷史教育不僅僅限于知識的教育,而是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學習方法的習得,針對這一節課的內容特征,本人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首先,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的探究,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次,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孝文帝遷都相關史料的學習 和遷都原因的探究 ,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論從史出以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三,通過識讀“學習漢族風俗文化”相關圖表,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圖表的能力;
第四,通過學生分小組的“體驗歷史”活動,來培養學生體驗歷史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正確評價的能力。
以上就是自己作為一個年輕歷史教師在上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后的一點體會,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