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學習主題 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第19課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
一、原因:南方盛行的奴隸種植園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在全國的發展。
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南方盛行的奴隸種植園經濟。
南北矛盾的焦點------奴隸制存廢問題。
二、戰爭經過
1、 導火線------(主張廢除奴隸制的 )林肯 當選美國總統。
2、 時間------1861——1865年
3、 重要文件------為扭轉戰局,1862年5月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解決了農民的土地的問題。9月,又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黑奴制,規定叛亂各州的黑奴應看做是自由人,可以參加聯邦軍隊。人民群眾和黑奴的革命情緒迅速高漲,戰爭形勢驟然改觀。
4、 勝利------1865年4月,攻克南方叛軍老巢里士滿。持續4年的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
5、 重要人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6、 性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 意義----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奴制度,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掃清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美國經濟迅速超過英、法等國創造了條件。
第20課 俄國農奴制的廢除
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又叫1861年改革
1、 根本原因---農奴制 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
2、 時間---1861年。
3、 人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4、 內容:①農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買賣農奴,不得干涉他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②農奴有占有動產和不動產、從事工商業活動等權利;
③農奴解放時,可從地主那里贖買一塊份地。
5、 意義:農奴制度的廢除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俄國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6、 局限性: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第21課 日本明治維新
一、幕府統治的危機
1. 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幕府的封建統治。
2.最先侵略日本的西方國家:美國
二、武裝倒幕
1. 倒幕主力: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睦仁,稱明治天皇)。
2.主要戰役:鳥羽、伏見戰役。
3.結果:倒幕派打敗了幕府軍,德川慶喜投降,德川幕府在日本260多年的統治被推翻。
三、明治維新
1.倒幕派代表人物: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
2.時間:1868年。
3.口號: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
4.內容:明治天皇發布“五條誓文”和“維新政體書”。具體內容:
①政治上---廢藩置縣,全國分為3府72縣,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為天皇統治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②經濟上---廢除重重關卡和行會制度,興辦工商業,引進西方技術;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③文化教育上--采用歐美學制,設立新式學校,實行小學義務教育,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生活上---革除舊習,提倡歐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軍事上---取消封建武士軍隊,實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軍”。
5性質:明治維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6.意義: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使日本逐漸強大起來。
7.局限性: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來。